1. 首页 > 国内资讯

暑期“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星火微芒照乡路,一粒种子的红色成长记

暑期“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星火微芒照乡路,一粒种子的红色成长记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红脉融乡韵,数字‘绘’乡辉” 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顺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势,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7月2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校团委“红脉融乡韵,数字绘乡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井冈山市拿山镇沟边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2025年暑期“万名大学生进千站”社会实践活动。自此,一粒饱含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种子,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土地上悄然扎根,开启了它破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焕彩、结果传薪的成长历程。

破土:信念萌芽,聆听岁月沉淀的红色故事

如同种子冲破厚重的泥土,红色信念在拿山镇沟边村这片红色热土上悄然萌芽。实践队刚抵达村里,便迅速投身于与红色故事的深度对话。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访当地老党员。在老党员的讲述中,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身影如在眼前,那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队员们的心灵。

与深耕教育多年的王老师深入交流,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他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色文化在育人铸魂方面的重要作用。郭主任分享的乡村发展历程,让队员们亲眼目睹红色精神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强大引领。杨组长讲述的基层治理经验,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红色信念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效能。

这些深入而真挚的对话,如同一束束温暖明亮的阳光,让红色信念在队员们心中生根发芽。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身边那些默默发光、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伟大的精神。”

抽枝:教育延展,让红色根系向四面八方蔓延

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种子开始抽枝展叶,展现出蓬勃生机。队员们调查发现沟边村有许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考虑到暑期溺水事故高发,队员们精心筹备防溺水课程,通过生动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示,向小朋友传授自救互救技能,为他们的生命安全筑牢防线。针对农村诈骗现象,队员们结合“网络刷单”“保健品诈骗”等常见案例,为村民详细讲解防范方法,守护村民的“钱袋子”。

在与村民交流中,队员们发现村里的中老年群体大多习惯用方言沟通,限制了信息交流。于是,队员们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走街串巷发放问卷,收集语言使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脱贫家庭走访,记录普通话在助力就业、学习技术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在“童心港湾”活动中,队员们采用“宣讲 + 互动”模式,结合职业场景讲解,组织绕口令挑战活动,激发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让大家认识到普通话在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中的实用价值。

队员们在深入乡村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当地女童在生理知识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匮乏问题。这一现状不仅可能影响女童们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正确认知,也不利于她们健康生活观念的养成。​

为此,队员们经过认真的筹备与精心的策划,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们始终秉持着温和耐心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系统地向女童们传授月经相关的生理知识,包括月经的形成原理、经期的卫生护理要点以及经期可能出现的身体反应及应对方法等。帮助乡村女童们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自身的身体变化,消除因知识匮乏而产生的困惑与焦虑,进而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理卫生观念和生活态度,为她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队员们带领村民学练八段锦,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队员走访乡村时,发现村口斑驳木门与周边生机景致反差明显。为美化环境、提升村容和谐度,经集体商议,决定在此开展创意绘画。几支画笔、一桶颜料,队员们蹲在木门前精心勾勒,从翅膀的优美弧度到翅尖的灵动光斑,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创意与心血。原本普通的木门上,渐渐浮现出一只栩栩如生的“紫色大蝴蝶”,为乡村添灵动活力,让村容更显和谐。

紧接着,实践队组织“童心绘画”活动。小朋友们握着画笔,在纸张上描绘心中美好的世界。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完成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快乐和自信,实践队也为小朋友们搭建了成长平台,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未来的希望。

农业生产是乡村发展的根基,队员们积极投身农事活动,与村民一同弯腰插秧。在稻田里,队员们虚心向村民请教插秧技巧,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要领。尽管烈日炎炎、腰酸背痛,但大家热情不减,齐心协力将嫩绿的秧苗整齐插入水田。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同时,这次活动拉近了队员与村民的距离,增进了彼此感情,为乡村农业生产助力。

田间思政课令人记忆犹新。队员们与村干部、村民、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共同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热烈交流中,大家领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大地代代相传。这种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形式,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激发了村民为乡村振兴奋斗的热情。

“红墙映白发,皱纹里淌着岁月的光。”队员们创意十足地将“天安门”搬进村里,通过大幅天安门照片,为村里老人创造与“天安门”合影的机会。老人们坐在照片前,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眼神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镜头定格的那一刻,他们眼眶里盛着的是一辈子的向往和眷恋。这些照片不仅定格了美好瞬间,更激发了村民的爱国之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AI绘制的童年梦想让红色教育焕发出青春活力与创新光芒,父亲节手势舞和建党主题活动激发了大家对党和亲人的深厚情感,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红色教育如枝繁叶茂的枝叶,在沟边村蓬勃生长、开花结果。

开花:文化焕新,让红色旋律在乡野间激昂回荡

当枝桠生长繁茂,便迎来了开花的绚烂时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沟边村的红色旋律激昂响亮。队员们组织村民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激昂的歌声在乡野间回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登上“送文艺下乡”舞台,队员们用精心编排的舞蹈、歌曲、小品等节目为村民送上文化盛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领孩子们深情朗诵《少年说》,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乡村少年的蓬勃朝气。与村民一起展读红色家书,在革命先辈的字里行间感受他们的信仰、奉献和精神境界,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智能技术的巧妙应用为红色文化传播增添科技魅力,手机一扫即可获取丰富的红色文化信息,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结果:动能转化,让红色种子结出振兴硕果

花开花落间,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见证了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为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村民感受国家对农村的关怀和支持,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搭建红色网站,制作发放沟边村宣传册,突破时空限制,拓宽宣传渠道,让沟边村的红色故事、乡村风貌和发展成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描手册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咱们村的红色故事和农耕体验活动介绍!”沟边村村民李大叔拿着宣传手册,兴致勃勃地向邻里展示手机里的红色网站页面,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是实践队为激活乡村文旅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的“线上 + 线下”传播矩阵。通过红色网站和宣传册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示沟边村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人关注。

宣传手册部分截图:

 

 

“网站上线后,不少外地游客通过在线预约来到村里体验,周末的稻田研学活动场场爆满。”村支书笑着说,眼中充满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红色网站与宣传手册的联动效应,不仅让沟边村的红色故事走出乡野,扩大影响力,更带动了民宿预订、农产品销售等文旅消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数字活力和经济动力。

 

 

 

网站部分截图:

而最动人的“果实”,当属“拿山镇沟边村红色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仪式。成立红色志愿服务队是实践队深化活动成果、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举措。志愿服务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指引,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发村民的爱党爱国情怀。同时,志愿服务队的行动为乡村树立了良好榜样,带动更多人参与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促进乡村社会风尚显著改善和提升,营造了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乡村氛围。

当队旗在微风中展开,猎猎作响,队员们深知,这粒红色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乡村发展的一面旗帜。未来,会有更多人接过接力棒,传承红色精神,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红色动能持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离别之际,村民们真诚地说着“后会有期”,眼神中充满不舍和期待。大家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红色故事新的开始,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起点。星火虽微,汇聚成芒;初心如磐,共绘华章。沟边村的振兴长卷上,“红脉融乡韵,数字‘绘’乡辉”暑假社会实践服务队已写下属于青春的绚丽一笔,而更多精彩,正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不断绽放……

作者:许雯嘉欣、孔灵杉、陈慧,指导老师:王思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9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